丹丹人文教育
LOADING
关于丹丹人文

关于丹丹人文

自创办以来,丹丹人文的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不但吸引了众多资深老师加入,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精英阶层的关注和学术界顶尖人才的认可。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不仅因为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员,且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更是因为看到学生们来到这里之后的改变——自觉性和自主性的提高,所拥有的自省能力,这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Our History

我们的历史

2010年:丹丹人文正式创立

2012-2013年:丹丹人文连续两年受哈佛大学教育论坛邀请作为发言嘉宾

2014年:丹丹人文受邀在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国际部(HFI)开设第二课堂

2015年:丹丹人文受邀在广东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开设第二课堂

2016年:丹丹人文引入美国顶级私立高中英文课堂

2018年:丹丹人文推出“行知”留学服务

2021年:丹丹人文搬迁至寰城中心广场办公室

Image
丹丹老师随笔

丹丹老师随笔

丹丹随笔

装修的疯魔之道

01  装修 有一阵,对着成堆的书,满地的鞋,和无处不在的衣服,我深感焦虑。   自我批评的同时,我也找出了导致这一局面的诸多因素。 首先应该为其负责的是消费主义。 其次,断舍离。虽然它声称能使人达到极简,可根据我的尝试,它同时为下一次购物提供了合理动机。 样板房设计师也难辞其咎。Ta们并未给女性——尤其购物欲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女性——预留充足的收纳空间。   住进装修好的房子里的女人,会抱怨“衣帽间好小”,再强行塞进几个柜子。但最终,还是得按照设计师设计好的标准过日子。   至于这是否意味着父权制的阴谋,可以留给像文聪那样敏感的feminists去思考。我想解决的问题很实际:如何让我混乱的屋子变得整齐一些。 思来想去,自己装修一套毛胚房,大概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当然,这也有风险。据说,同设计师和包工头的纠缠,可能引发躁狂、晕厥、心脑血管疾病,可想到它能省下买一套更大的房子带来的经济及精神压力,我决定一试。   首先,我需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位设计师。   见面前,我默默设计了一个面试。   如果对方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您喜欢中式、简欧、还是美式田园风?”在我心中,面试便结束了。   当然,出于礼貌,还是可以回答一下对方的问题。   譬如,“洛可可好吗?”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壶说情爱

01 爱与自爱 我对紫砂壶的喜爱,源于养壶旗开得胜。   紫砂壶会变。玩壶的人,追求这种变化的乐趣。   养得好的壶,会产生如玉一般温润的光,由里及外地渗透。行话叫“包浆”。   作为一名新手,我歪打正着得到一把好壶。   大红袍的泥料,刚被热水浇淋,壶身颜色立刻变暗,泥料收缩,应了那句“无朱不皱”的说法。   如此速度,一周后,这把壶已像养过数月。   几位懂壶的朋友见后大为惊叹,夸我“极具灵性”,“智慧都传递到壶里了”。   如此赞美,极大激发了我的热情。   为了更有效地将我的灵性与智慧传入壶中,我有空时便将壶放于手中把玩,用手心的温度爱抚它,用柔软的棉布擦拭它,时时观察它的变化。   为了养壶,我更是四处寻找好茶,用一壶壶茶汤泡养它。再将茶喝下。   作为原本不会喝茶的人,后果自然不大妙。   我隔三差五经历失眠头晕恶心,有时站立不稳,偶尔心律紊乱。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觅知音 | 江浙行序曲

此次出行江浙,原本因壶而起。各种机缘巧合,使即将发生的旅途变得扑朔迷离。 01 我敬这位大哥是条汉子 听闻我对紫砂壶产生了兴趣,大家表达了不同程度的忧虑:紫砂水太深,我,一个缺乏任何知识储备且购物欲强的新手,极可能溺水而亡。 我承认,我不懂壶。如果要从最基本的泥料学起,单单辨明朱泥产地是黄龙山、赵庄、还是小煤窑,都不知要缴多少学费。 但,我为何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虽然我不懂壶,可我懂人。 我在网上搜索大量制壶人写的(或找人代笔的)文章,同时激活以前文学课上老师传授的批评理论——宏观至历史背景、社会阶层,微观到童年经历、原生家庭。通过字里行间蛛丝马迹,试图判断:此人是否骗子?有无才情? 几日下来,深感失望。99%的文章,粗制滥造,平庸至极。 最常见的套路是这样的:将自己祖辈描述为大字不识的农民,矜矜业业地将寡淡的一生献给了紫砂壶事业。配图为一只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手,及旁边一大堆泥。自己,作为家族第三代传人,必将继祖上未完的事业,把紫砂发扬光大。 这类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我一家都是老实人。 与“老实人”关联的产品暗示是:真货,不贵。完美击中消费者怕买假货和贪便宜的心理。 且不说一个老实人是否会如此高调地宣称自己是个老实人,就算这一家子真是老实人,做的壶也都是真货,但全文通篇无情趣,无个性,无风骨,写这种文章的人,能做出什么有匠心有美感的壶? 某日,想了解大红袍这种泥料,无意间在网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  标题:这把大红袍紫砂壶   为什么一文不值? 文末有这么几句话:“我不是抨击同行,因为这样的人不是我的同行;也不是说行业水有多深,因为行业还是好人多;更不是一定要你买我的壶,因为我的壶自然有人买,这个你真不用操心。” 读至此处,忍不住拍手称快。在大家都追求说话“正确”的时代,敢于将真实态度和盘托出的人,特别可贵。 这位大哥真有血性啊,我敬他是条汉子。 于是,我,一个羞涩的1岁微信用户,加了他,陈小伟的微信。 按照微信社交礼仪行事,第一步:快速翻阅对方朋友圈,完成“他是谁”“从哪儿来”“要去哪儿”等哲学命题。 我惊讶地发现,这条充满血性的汉子,不是他,而是她。 这大大打击了我对自己分析能力的自信,所幸这是一个“性别流动”的时代。gender和sex虽都被译为“性别”,但前者是文化性的,后者是生理性的。这位姐姐是一位(就gender而言)具有男性化气质的女子。 通过进一步研究她的朋友圈,我读到了她更多好文。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做出怎样的壶,我已基本完成了判断。《壶说情爱》一文中,所用照片全为我从陈小伟处购得的实物。 嗯,其实只是实物的一部分。 02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在夏威夷,一场疑似种族问题的撕逼

此文关于一个中国游客在夏威夷投诉吵架的故事。包含了对种族问题的探索,批判性思维在撕逼中的运用,游戏精神与一本正经的切换,及对佛教的粗浅理解(或误解)。很多决定与当事人个人性格有关,不建议模仿。   01  请挂房账  02   出示你的身份证  03  碰撞  04   要撕逼吗?撕吧  05  以柔克刚  06  耍赖  07  赢了 08  游戏结束,思考继续 最后,做几点声明。   此文并非主张国人赴美遇到不公平待遇都要进行对抗。   但若具有以下客观条件,可以考虑一试: 1. 天生性子烈; 2. 英文足够好; 3. 批判性思维强;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一个佛教小偷的自白

01 除了证悟,佛教的N种功效 有一类人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   他们通常穿得禅意。一袭棉麻长衫或长裙,身上各处挂着佛珠。   他们见多识广。提及各个寺庙、仁波切、及佛教协会领导,如数家珍。   他们喜欢同人讲经。有时内容神秘,关乎死后六道的处境。有时涉及神通,譬如开了天眼如何见得前世。 讲经布道的背后,有些利益——   1. 圈子。   “佛教圈并不亚于商学院的圈子。”一位同时活跃在两个圈里的朋友这么说到,“二者有微妙的交集。在商学院学完怎么挣钱,却担心保不住这些财富,便需寻求佛祖的庇护。”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就贫富差距而言,商学院圈子不如佛教圈兼容并蓄。   2. 慰籍。   佛法提供了一套超越现世逻辑的因果。譬如,若要富足,则多布施;若要长寿,则多放生;若要美貌,则修持安忍。   虽然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现实是——努力未必挣得到钱,医院也保不了健康。身陷困境的现代人,只能涌进寺庙里。   烧香磕头,乞求佛祖保佑自己长生不老财源广进早生贵子美若天仙,若愿望实现,必将重谢。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我与人文教育的爱恨情仇

01   成年人之间, 还是要保持点距离 一个初夏的夜晚,温热的风拂面而过。   三名女子坐在一家西餐厅的露台上。   那时的我刚开始人文教育不久,外表高冷,内心热血翻滚。   我对面坐着一对母女。母亲四十几岁,知性优雅。女儿脸上流露出青春期少女特有的惆怅。   母亲第一次送女儿来丹丹人文时,对我说:“我和她父亲离婚了,她内心比较脆弱。送她来这儿,是希望人文教育能让她快乐。”   “人文知识并不一定使人快乐。”我在心里默默想着。   母亲叙述了女儿自幼开始的成长史,讲到她进入青春期后对自己外表极不自信时,女孩开始嚎啕大哭。   青少年大都不愿同父母一起外出。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人设,经常被后者轻而易举地戳破。   母亲慈爱地将女孩抱进怀里,然后转身问我:“丹丹老师,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您能帮帮她吗?”   被邀请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多少有点不知所措。但如前所述,那时的我内心热血翻滚,使命感经常被他人的泪水点燃。   女孩成为了我们早期的学生。她忧愁焦虑时,便被母亲送到我这儿。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对世界的反思,能让它变得更好吗?

Grace,广州隔离酒店 前一阵,收到一位学生朋友从美国发来的微信。她说: 学校已封闭,不知道下一刻的自己,会在哪里。 不知道飞机是否会起飞,不知道何时与家人团聚。 “God knows what’s going to happen next!” (天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她最后以这句话概括了她全部的感受。   曾经对生活稳定的真实感,霎那间如梦如幻。 1| “Lifeworld”,即“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舒茨提出,指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它平凡,普通,由日常生活的点滴组成。   “生活世界”里的我们,对大部分事物熟悉,抱有一种想当然的态度。然而疫情让我们开启了对一切怀疑并重新审视的模式:用牙签小心翼翼触碰电梯按钮,谨慎地打量擦肩而过的路人,我们甚至开始阅读《柳叶刀》上的文章。   在“生活世界”里,我们对周遭环境有比较清楚的意识。然而此刻,我们甚至不知今夕是何夕,不知自己身处何地。我们正一点点失去明确的时空感,好像陷入梦境里。   此刻的你我,与世界上许多人一起,被新冠推出了“生活世界”。  

Read More »
丹丹随笔

与“后浪”高度匹配的幸运儿,怎么看《后浪》?

《奔涌吧,后浪》视频发布第二日,各种批评的声音如约而至。很多质疑都指向一个问题:有多少年轻人,可以自由学习一门语言、手艺、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的工作让我恰好接触到这个幸运的群体。   他们普遍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就读于世界名校,至少会一、两门外语,精通某种乐器,体育运动包括(但不限于)网球、高尔夫、滑雪,交往的朋友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   我很好奇,作为与视频描述高度匹配的一群人,他们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01 我在微信上问了几位同学。她们的回复非常有趣。 01/ “后浪”是在对谁说? “刚刚看了一下,感觉他好像在对我说话,又不在对我说话。” “感觉每句话说的都是他所理解和期许的我们,但是置身在这个时代中,疯狂、勇敢、不惑,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按部就班接受时代、顺应时代的安排更像是大部分人所面对的。” “西方媒体将92年后出生的这代人称作‘雪花一代’,我们普遍自持优越感,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值得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却又普遍极其脆弱,经不起打磨。这种‘公主病’藏匿得极深,隐性得难以察觉。” ——Grace  02/ 前浪在推后浪? “我的感觉是:好像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前浪在推后浪。” “再想了想,我觉得倒也不是说这个视频拍得不好,有些句子确实挺inspiring和有道理的,再加上激昂的音乐,确实会让人在某些时刻感到心潮澎湃。但我觉得我会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是我的父母在他们那一个时代既幸运又努力,所以才能让我在这个时代有选择的自由,有很多其他同龄年轻人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无法得到的自由。这个视频里譬如‘你们在童年就已经进入不惑之年’或‘你们拥有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这样的句子对他们来说,比起激励,可能会更像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羞辱式打脸。” “前浪如果拥有一个后浪的心态,愿意更新迭代,那完全可以享受后浪所拥有的‘自由’和新时代优势。” ——Didi  03/ 一种说不清的不适。 “我觉得有点说不清的不适。感觉演讲者的措辞有点太讨好年轻人,比如像最后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不足以想象年轻人的未来,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每个年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机遇和优秀的人们。也许现在的世界走向多元化,但不一定就意味着是个更好的时代。” “我觉得这种不适主要还来源于,我明白这个世界的大部分权力还是掌握在像演讲者那样的中年人手中,然后看这个视频会有一种身份错位的不适……” ——Natalise  04/ 文明的进步,是个整体。

Read More »
往期文章
丹丹人文

往期文章

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

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您青春期的儿子,挺好的。

Read More »